正文
首页 > 学生校友 > 活动报道 > 正文

乡村振兴研学笔记(一)| 邵鲁宁

2021年06月20日 16:20  点击:[]

1624117168682807.png

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包括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这五个方面振兴。


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即中央一号文件发布;2月25日,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202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提出重点工作。2021年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在中央政策的指引和国家法律法规不断建立健全下,中国的乡村振兴会孕育出巨大的创新创业机会和投资机会,乡村振兴将成为强大国内市场的双循环战略核心环节和战略动力源泉。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开始设计研学路线,希望了解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汇总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或者失败教训,提炼影响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探索乡村振兴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研学内容

研学的第一站选择在长三角地区,具体包括江苏省蒋巷村、浙江省径山村和小古城村、长三角田园五镇。

江苏省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获得过“全国文明村”、“全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示范村”、“中国小康建设十佳红旗单位”、“全国生态村”等荣誉,村领头人常德盛老书记屡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乡镇企业家”等国家级荣誉,他五十年如一日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路,靠着“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的质朴信念鼓舞和影响全村人。蒋巷村的发展与变革,与带头人常德盛书记的领导和个人魅力密不可分。

1624117111287584.png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村,坐拥享有“江南第一山”盛誉的径山,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天然景观,开拓创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开发径山茶,带动其他资源型产业发展。“径山茶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径山茶炒制技艺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项目。村民们同心协力统一规划、统一经营走出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都市农业新范式。

长三角田园五镇,是上海市金山区与浙江省嘉兴市在沪浙毗邻地区的金山廊下、吕巷、张堰与嘉兴广陈、新仓五镇“抱团建群”。而历史上在这里贡献了毛泽东同志批示并面向全国推广的“新仓经验”, 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体系的全面结合。如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实施乡村振兴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这个区域又再次在体制机制创新引领下,主动开展跨区域合作,盘活了原本竞争的发展局面,打造了乡村振兴一体化发展试验田。

1624116948264142.png

长三角“田园五镇”区位示意图(来源网络)

研学总结

(一)带头人与带头人精神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乡村振兴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人才振兴,而人才振兴中首当其冲应该是发现和培养带头人。乡村振兴离不开懂农业、爱农村的带头人,带头人表现出来的领导能力和带头精神需要获得当地村民的高度认可和信任。

一个乡村的振兴之路可以看作是一次创业过程,创业过程是艰辛的,是反复的,是孤独的,甚至是不被理解的,带领乡亲的致富之路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可能被质疑、被误解、被挑战,所以要积极创造条件和营造良好氛围,吸引人才入乡、能人留乡。乡村振兴的带头人需要有强大的带头人精神,这样的精神需要以身作则不断激励村民坚持向前,需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和其他城市各类人才愿意返乡下乡支持乡村发展、奉献乡村振兴。

(二)集体参与与统一谋划

每个乡村的区位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基础不同,即便是临近乡村,适合发展的产业也可能不同,或者说正是由于相互临近更不适合发展相同的产业。如何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需要统一谋划、统一经营,通过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发展与富裕。浙江省小古城村做到“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村干部主动上门沟通调动村民参与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村民们走出家门由“大樟树”下延伸到村里、组里的议事桌,十多年来保持民主协商。这样的集体参与,抓住大径山旅游发展的特点,结合小古城村的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的现状,规划好村庄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美化村环境,优化村庄布局结构,强化农村社区服务,发展民宿产业等一系列举措,走出绿色、高效、活力、可持续的乡村振兴之路。

(三)体制机制创新与动员社会力量

2020年中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现阶段中央反复强调要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要更有效的体制机制创新,谋求更高质量的发展。乡村振兴是对于国家来说一篇大文章,对于各个自然村是一段段不断书写的语句。在统一思想、建章立制之下,需要各个村落因地制宜勇于创新,在科学识别发展机会的基础上,动员和吸引社会各种力量,整合和管理各类需要的资源,这离不开可以实现共赢、共生、共益的社会创新创业,需要适合乡村发展的个性化产业生态,需要新技术的融合,更需要体制机制的不断探索突破。

“让农民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任重道远,大有可为!


| 作者:邵鲁宁,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创新与战略系




机构 | 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

作者 | 邵鲁宁

编辑 | 陈杰妮



上一条:同济大学举办“中国乡村振兴(同济)高层论坛” 下一条:【点亮星“途” | 同济MBA】温暖四月,有爱不孤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