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首页 > 学生校友 > 活动报道 > 正文

同济大学举办“中国乡村振兴(同济)高层论坛”

2021年06月20日 16:21  点击:[]

1624201656630234.png


6月6日,同济大学举办以“乡村振兴:迈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为主题的“中国乡村振兴(同济)高层论坛”,以进一步学习贯彻乡村振兴相关中央精神,聚焦乡村人才振兴需求,统筹科技教育资源,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人才资源优势和示范引领作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1624201387531230.png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与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徐惠勤出席并分别致辞。原农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尹成杰,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宋洪远,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乡村振兴部副总经理吴敏,上海市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杜小强,以及同济大学有关专家在论坛上作主旨演讲。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彭震伟主持开幕式并作会议总结。






1624199696335413.png


TONGJI  SEM

1624199848565249.png


中国乡村振兴(同济)高层论坛

开幕仪式




1624199893828093.png


方守恩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同济大学秉持“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办学传统,培养了大量服务“三农”发展的人才和乡村振兴干部。此次同济大学入选农业农村部、教育部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推介名单,成为唯一入选的非农类高校,也是上海唯一入选的单位,这是对学校既往工作的肯定,也对学校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同济大学将进一步发挥城乡规划、环境、控制、交通、经管等多学科优势,组建一流学科群交叉团队,将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实践验证、推广示范等有机结合,强化“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探索新时代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模式和和路径,打造高质量服务“三农”发展的“同济模式”。


1624199941502115.png


徐惠勤介绍了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学习贯彻乡村振兴相关中央精神,服务“三农”和推动乡村振兴方面的工作部署和规划。她表示,实施乡村振兴关键是人才。近年来,同济大学发挥高校教育资源优势,为服务“三农”献计献策、添砖加瓦,学校专家在不同学科和领域投入促进乡村振兴的实践并取得丰硕成果,在全国范围内打造了高校创新型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样板,期待未来同济大学为上海乃至全国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1624199991738379.png

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彭震伟主持论坛开幕式



TONGJI  SEM

1624200016358890.png


中国乡村振兴(同济)高层论坛

主旨演讲




1624200073982152.png
1624200123457181.png


在主旨演讲环节,尹成杰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国家在乡村振兴方面的重要政策及其精神内涵,强调要把高质量发展贯穿于乡村振兴全过程。


1624200170892930.png


宋洪远介绍了中国多年来在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的理论发展和实践进程,并结合国际国内形势指出,当前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政策研究需要针对人多地少水缺的“近忧”、人增地减水紧的“远虑”,和“不确定性”风险,持续重视“保安全、保供给”的关键问题研究。此外,还应重视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重视产业、生产和经营三大体系的构建性问题,以及农民和乡村治理体系如何实现现代化。


1624200213171626.png


吴敏介绍了农业发展银行服务“三农”的历史沿革和在脱贫攻坚期所做的主要金融扶贫工作。他表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大有可为,希望未来深化与同济大学在课题研究、融智合作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交流,以助力农发行着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大力支持农业现代化,强力支持农业农村建设,助力服务区域协调发展,以及提升绿色金融服务水平。


1624200257482675.png


杜小强提出了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入实施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第一,乡村振兴政策的“花”是否成功在基层结”果“;第二,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落地生根”的进展和质量如何评估;第三,乡村振兴的趋势和规律是否得到长效的遵守,以及乡村振兴政策实施的典型经验和不足是否得到充分的重视和研究。


1624200313909256.png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施骞主持主旨演讲环节


论坛上,同济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工程与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亚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执行院长杨贵庆,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座教授,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委员程国强,亦围绕论坛主题先后从不同角度作了主旨演讲。


1624200371185924.png


张亚雷介绍了同济大学在乡村振兴专业机构、平台基地、创新研究、人才培养、国际合作方面的具体情况,分享了如何利用综合学科交叉优势,针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打造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同济模式”。


1624200437118449.png


杨贵庆从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多年来的实践出发,总结了高校在参与乡村振兴行动方面的六大优势:研究先导、文化视角、技术应用、学科交叉、理论提升、持续跟进。他同时指出,应在明确目标、重视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注重与邻近地区政府和高校定向合作关系、注重开展知识技能的培训等方面持续提升。此外,高校参与乡村建设还需要得到校地双方组织保障、有关方面的专业化指导和督导才能行稳致远。


1624200484570904.png


程国强分享了他对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发展顶层框架、推进重点和政策逻辑等问题的看法。他表示,基于新阶段国家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建议学校和相关学院在服务乡村人才振兴,提供科技创新与绿色智慧技术支持,规划管理、工程技术与综合服务支持,以及搭建工作机制和平台方面进一步深入谋划、加强协同,实现更大的作为。


本次论坛由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联合承办。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秘书处负责人等嘉宾,以及学校师生200余人参会。


1624200534249856.png



TONGJI  SEM

1624200566862300.png


方守恩书记向尹成杰等嘉宾介绍

同济大学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的具体实践


1624200613206040.png
1624200675104646.png



TONGJI  SEM

1624200704294702.png



同济经管MBA2011级校友、

《中国村干部》作者张艳华现场签名赠书


1624200750854240.png


同济经管MBA2011级校友张艳华用两年多时间走访了100多个村庄,与中国十佳村干部、大学生村干部、企业家村干部、十九大党代表、普通农民等诸多人物对话,倾听村干部心声,洞察村干部职业瓶颈,总结出新时代优秀村干部的共同特质和管理机制,尝试用“80后”、“90后”的视角去描绘乡土中国,解读万花筒般的村干部文化,重新定义新型村干部、新型农民,助力国家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其新书《中国村干部》于2020年5月出版。


本次论坛也是同济经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系列活动之一,学院师生通过学习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农业农村方面的伟大实践,凝聚智慧、汲取力量,共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奋斗。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聚合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公共管理学四个一级学科专业优势,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学院师生积极投身农业农村发展研究,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面向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为中央三农工作决策建言献策;专业学位中心举办乡村振兴主题研学,将课堂搬到田野,将乡村案例纳入教学;学院教授以数字赋能基层治理,以科技助力区域品牌发展;“同济人在云龙”社会实践团队深入考察乡村现实,贡献当地产业可持续发展;学院毕业生创立的 “美丽乡愁”已成为乡土文化传播和乡土教育的知名公益组织。


上一条:盛大!热烈!美好!同济大学2021届毕业典礼隆重举行 下一条:乡村振兴研学笔记(一)| 邵鲁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