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带着几分年轻人特有的敢作敢为、敢闯敢拼,
 杜雅楠和家人一道,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
 弹指一挥间,六年时间悄然度过,杜雅楠的公司也越做越大。
 乘车穿梭在这座城市时,
 常常会看到自家公司参与建设的楼宇,座座拔地而起。
 在这六年间,成长的不仅是公司,还有杜雅楠自己。
 她忙碌于招投标、合同及财务的审查,开始接触系统的管理与规划。
 如今,在副总经理这一职位上,她考虑远远不止当下,
 “建筑行业的门槛越来越高了,我见到了很多高水平、高学历、高能力的年轻人,”
 杜雅楠深深地感受到了新生代带来的实力和压力。
 为此,她下定决心,来到同济MBA,渴望在这里,学习到系统知识,结识良师益友,寻求新的突破。
 系统规划、前后发力,共促项目实施落地
 
 创业后,杜雅楠开始接触建筑行业。
 起初,她认为建筑行业就是简单修路、盖楼。
 但随着接触项目的逐渐增多,杜雅楠发现,一个项目的实施落地,远没有那么简单。
 它需要严谨的规划、精确的计算、繁琐的设计……
 在复杂的前期准备工作就位后,施工这一阶段才会正式“上岗”。
 公司第一次与外企合作的经历,让杜雅楠更加坚定了这一认知。
 “那是我们第一次跟外企合作,出现了不少的困难。”
 杜雅楠介绍到,合作的企业是一家国外化工企业,他们的需求是开道口和园门。
 困难的是,施工区域所在的地下,埋设了多条污水管道、原水管道等。正式开工前,必须要取得相关部门的同意和审批,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量。
 更艰难的是,杜雅楠发现,作为一家外国企业,对国内业务流程并不特别熟悉。
 大部分审批、沟通的工作需要自家公司全权负责完成。
 于是,从招投标,到签订双方合同,再到沟通相关部门,以及后来的施工结算……杜雅楠全程参与、紧盯进度,终于排除万难将工程交付完毕。
 这项艰巨而紧张的任务,他们仅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甲方公司非常满意,连连称赞——“你们完成工作的速度和质量,是一个奇迹。”
 储备人才、做好预案,站位管理战略思维
 
 公司的经营规模越来越大,杜雅楠开始慢慢接触业务管理。
 过程中她发现,当下企业有着迫切的人才需求。
 “硬性的制度、柔性的关怀,为的都是人才的吸纳和储备。”
 一方面,在硬件上,杜雅楠规范企业的管理制度、奖惩制度,提升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
 另一方面,组织日常的团建活动、员工生日聚会,定期做好人文关怀;
 不断加强企业文化,维护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知名度。
 “在疫情期间,尽管我们的业务受到了冲击,但我们也在尽最大努力去履行社会责任。”
 保障公司人员的生活起居、人身安全,遵守当地政府的防疫政策,定期组织各类防疫演练。
 “目前,我们也做好了防止疫情反复的一些预案措施,
 对公司员工及企业本身,也能够有一个更全面的保障。”
 就读同济MBA:想做建筑行业的先行者
 
 从业数年,杜雅楠越来越有一种被时代追逐的紧迫感。
 “这个行业越来越年轻化、优质化。”
 其一,建筑行业的新面孔越来越多,大都是一些有能力的高材生,过去“工地人学历低”的陈旧观念已不再适用于当下这个时代。
 其二,杜雅楠的创业之路也并不轻松,毕业后便只身进入建筑行业。多年来常常摸着石头过河,靠直觉在大小事务上作出判断。
 她感觉自己,已然进入了工作中的瓶颈期。
 “我并非管理科班出身,对管理知识还是有一定的欠缺,此外,我也想认识一些良师益友,指引我、帮助我,不要再让我一个人孤军奋战。”
 在家人的鼓励和支持下,杜雅楠决心重返校园。
 考察到同济大学设有MBA的相关课程,杜雅楠激动不已。
 “同济大学就是我梦想中的大学,如果可以,我想完成高考时没有完成的遗憾。”
 建筑从业者中顶尖的认可度、知名度,其实就是同济MBA的“金字招牌”。
 “在同济MBA,我相信不仅能够学习到专业的知识,更能提升我的国际视野和敏锐洞察力。”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高度执行力的杜雅楠,必将在MBA的帮助下,带领创业公司迈向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