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首页 > 国际交流 > 交流感悟 > 正文

大阪大学交换留学体会-王卫荣

2014年03月10日 10:55  点击:[]

时间飞逝,一眨眼,半年的时间已即将过去。

在写这遍报告的时候,我还坐在那个快要离开的寝室,心里久久无法平静,留学的这半年仿佛像播放电影一般映在我的脑海里…。但又一时间脑中一片空白,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写起。


到达篇

时间又回到了2013年9月17日的上午,7点45分。地点是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我们即将乘坐飞往日本关西国际机场的飞机。在迈出海关的那一刻,我突然感觉到此行对我而言意义非凡。想起出发前一个星期,外事办的黄老师叮嘱过我,要照顾好同去的学弟学妹们。看着他们充满期待和有些不安,并且丰有朝气的脸,我心里一点也轻松不起来,虽然不是第一次踏出国门,但未知的未来总让人心中不免忐忑。

上了飞机,一向喜欢在飞机上睡觉我的居然没能睡着,艺术系的杨同学睡得很香,法律系的张同学正在把玩着他的Ipod,至于其他两位离得较远,看得不是那么真切。按照网上找的攻略,向乘务员要了入境时需要的入境登记卡和携带物品申报单,根据先前去澳大利亚时的经验,没费很大周折就全部填写完了。

2个小时的飞行时间让人感觉很短,这次国航居然很罕见地没有误点,看看学弟学妹们下飞机的第一件事居然是打开手机拍照。由于经验不足,没在第一时间赶到海关,等我们到的时候,前面已经排起了长龙。此时为日本时间下午一点,距离我们与宿舍办公室约定报道的时间还有3个小时。原以为出关的时间并不会等太久,但是我们都错了。这里不得不吐槽一下关西机场海关的办事效率,一共只给外国人开三个窗口,其中,最费时间的长期居留办理窗口只有一个。估计是上一班飞机遭到了误点,旅客都积压在海关这里,所以情况可想而知。一边的日本公民窗口门可罗雀,而相反,那三个外国人通道已经排起了长蛇阵。再加上有好些第一次出国的人,没有及时在飞机上填写入境登记卡,到了那里才匆匆找工作人员要表格补填,场面比较混乱。过了半个小时,情况非但没有好转,随着后一班飞机的抵达,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时候日方的工作人员才想起来报告上级,要起增设窗口和增派人手。几经周折,等到排到我们的时候,已经是2个小时后的事情了。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正常情况下,坐地铁从关西机场到阪大丰中或吹田校区需要一个半小时,但现在只剩1个小时了,如果错过了报道的时间,我们很有可能会露宿街头。因此,我们只能选择坐出租车,虽然事先了解过,日本出租车的价格贵到足以让人蛋疼。除了日语系的代同学比较好命,她所在Maple项目有车来接,我们四个只能硬着头皮去找出租车。四人当中,只有我和张同学会点日语,我在之前公司里虽然能较好地和日本人交流,但到了这里,发现要张口说话好难。出租车等待处的一个工作人员接待了我们,在用蹩脚的日语和他表达了我们想去的地方后,他看着我们一个个大包加小包地样子后表视,普通的出租车无法一次搭我们四个。好在旁边有一辆商务出租车,给司机大哥看了我们要去的地址后,他居然说不管丰中或是吹田都没去过,于是慢吞吞地找了两分钟的导航才开车出发。我问司机,四点前能不能把我们分别送到目的地,他皱了一下眉,表示有点困难,但他会尽量开快。于是一路上,我们几个人都是神情紧张,除了关心时间,那个计价器每跳动一次,我的心也跟着跳,充分暴露了我吊丝的特性。

还好路上还算顺,先把我们送到丰中校区时,已经是3点45分了。放下我和张同学,连招呼都没来得及打,司机一个调头快速开走。终于赶上了报到的时间,在办了简单的入住手续后,我来到了这个看去有点旧,但还挺温馨的房间,开始了我的留学生活。


开学篇

日本和中国一样,有很多公用的Wifi,但仅限日本的手机号才能使用。寝室虽配备有线网络,但手机的上网就比较麻烦,我很庆幸自己考虑得周到,带了无线路由器,手机在第一时间就连上了网,简单地和家人报了平安。而张同学就没那么幸运了,好在他就住我楼上,我把Wifi发射器放在离窗口比较近的地方,方便他蹭网,他也只能在窗才能用手机收到无线信号从而上网。

接下来的两天,我和张同学就跑市役所,银行和邮局办理外国人在留卡,保险及年金等手续。不得不感叹,日本的役员(公务员)的人性化和敬业精神。知道你是中国人以后,尽管知道你会日语,还会耐心地拿出有中文标注的资料给你看,而且对你的问题不厌其烦。在市役所有一个生活咨询的服务,在那里我们遇到了一个日籍北京人的役员,知道我们初来大阪,很热情地拿出地图和我们介绍周边的生活设施,交通,以及尽量省钱的一些小诀窍,这为日后我们的留学生活提供了相当大的便利。

接下来是一系列的介绍会和校园参观等活动。大阪大学在这一点上做得很细致,以致于让我们觉得过于罗嗦。总的大阪大学说来分为三个校区,吹田是其总部,医学部,神经学部,人类科学部,理学部等在吹田。丰中校区有经济学部,文学部,法学部,计算机科学部等。箕面校区最小,主要为外国语学部。各个校区都有至少一个大型图书馆,其中以丰中的综合图书馆最大。和同济一样,阪大的食堂数量也不少,其中大多数食堂的菜味道都不错,价格比起周边的小吃店都便宜,且无限制地对外开放,在正式开学前的一段日子里,可以看到不少周边的居民或职员跑来阪大蹭食堂。阪大在各个校区之间都有互通的校车,频率为20分钟一班,学校或老师都可能搭乘其来回各大校区之间。在交通费昂贵的大阪,对于学生来说可以节省不少交通费。

经过一系列的说明会后,就是学期正式开始了。与正式学生和留学生一样,我们得到了一个学生管理系统的账号,用于选课、查询成绩、查看学校通知。

由于我们交换生没有在日本大学学习的经验,所以基本每一个交换生除了专门的指导教授以外,也会配有一个正式生作为Tutor,在学习、生活上给于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选课方面,除了正式的专业课以外,大阪大学还有针对留学生的日语能力辅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目前的日语能力选择相应级别的日语课程,修完课程会根据各专业的不同给出相应的学分。


学习篇

与同济大学MBA的授课形式相比,大阪大学的研究生阶段课程大致有以下两方面区别,第一是上课人数上,除部分集中讲座外,以5到9人的小班教学为主。第二是上课时候是事先由学生准备讲义发表,在发表过程中,教授会对一些必要的点进行补充及纠正。

对于这种学习方式,一开始令我无所适从。一方面日语能力有所欠缺:与人交流似乎是没有问题,但涉及经济、经营等专用词汇和句法,以及相关知识背景的缺乏,在一开始的一段时间里,上课时一半以上听不懂,只能带着电子词典一边听一查,效率很差。另外一方面,上课多采用的是头脑风暴型授课法,且人数较少,迫使我只能尽可能集中注意力,脑子要转得快,才能跟上整个课堂的节奏,当然事先预习工作也少不了。由于课堂上加入了我,很多教授讲课的时候会穿插讨论一些有关中国方面的知识,而且会向我发问。这时我才感觉到,书到用时方恨少,平时由于偷懒,没有用功积累知识是多么遗憾的事。在指导教授和Tutor对我也热心的帮助和辅导下,经过了一个多月,我才渐渐地适应阪大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我养成了没事就跑图书馆的习惯。

另外,阪大的特点是课下的报告多。在课后,老师会布置一些报告形式的作业。有些作业需要几个人组成一个团队来完成;有些则需要对他人进行调查访问然后对其进行总结。课堂上需要发表的内容要自行打印出来,然后发给课上每一个人,虽然教授没有对格式有具体要求,但看了之前的日本同学每个人格式都是惊人的一致,于是我也是依葫芦画瓢。而且在课堂上发表的时候,随时会有老师或者同学打断,然后提问,在第一回发表的时候,十分紧张。但随后得到教授的认同和鼓励,心里也是非常有成就感。

中日关系的紧张并没有被带到学校里,接触了很多日本的学生和老师,他们对中国还是非常友好的。我的指导教授阿部先生对目前日本政府高层的做法做出了批评。

大学院(硕士研究生)阶段很少有所谓的期末考试,评分完全取决于你在课堂上的表现和报告的优劣。当然期末的总结性报告是少不了的,不过老师会在学期开始的时候预先让你知道题目,选择权是在你自己的手里,你可以在学期中期就完成,当然也可以拖到期末。我看到不少日本学生都喜欢把报告拖到最后,以至于他们把期末称为报告集中期或地狱一样的生活。


总结

回忆起大阪大学的留学生活,总的来说,受益匪浅。留学期间,还交到了一些外国及外省市的朋友,扩大了交际圈,也扩大了知识面。利用留学期间,还浏览了日本的风景,体验了日本国民的生活。和普通的旅游不一样,我们感觉到,我们是真正地融入到日本人的生活当中,更能体验到日本人不同的社会文化。

在大阪大学,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同于国内的教育体系,看到了更严谨地教学态度,学生也不会一味地死读书,他们会加入各种各样的社团,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包括学院祭,也是大阪大学的一大特色。学生们充分发挥他们的动手能力,做一道又一道的美食,也表演出自己苦练的才艺。

日本虽然在硬件上可能不如我们,但软件方面着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个人觉得,我们还是应该抛弃偏见,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择其善者而习之,以应对未来发展之路。






2012级MBA期货班王卫荣

2014年2月28日


上一条:斯柯达汽车大学实习心得-陆挺 下一条:德国莱比锡商学院留学感受——陈明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