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30日,同济-曼彻斯特双学位MBA项目校友杨军喜得贵子,孩子取名“曼同”,寓意着感恩同济大学与曼彻斯特大学对他的帮助。
他说:“回想9年前,自2011年入读同济曼大MBA项目,特别是到同济读书、工作和创业的8年,开启了人生的转折点!儿子特取名“曼同”二字,“曼”是为了感谢同济曼大MBA项目,让我有机会以同济人和曼大人的身份去向师长、同学和社会大学去学习;“同”是为了表达对同济、校友和校友会的感谢,今天的一切都离不开“同济”二字!在过去9年时间,从学习、工作、创业、娶妻、生子,每一步都与同济息息相关,恩情终身难忘!”
杨军,2015届同济-曼彻斯特双学位MBA项目校友。他,是一位好丈夫,一个好爸爸,更是一名富有责任心、不断拼搏奋斗的同济创业人。
接下来,跟随小编的脚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杨军校友的创业故事吧~
筑+,打造基于BIM的数字建筑,构筑万物互联的智慧城市。
荣耀属于那些亲自置身战场的勇者,他们灰头土脸、血污满溅却依旧在奋勇搏杀,他们历经坎坷、一错再错却仍然没有放弃努力,他们满怀热忱,全力以赴,最终迎接他们的可能是辉煌的战果,也可能是糟糕的落败,但至少,他们曾经骄傲地放手一搏。“我并不是一个聪明的人,但我一旦认准了一件事,就会尽全力去做到。当所有的汗水和努力汇成转瞬即逝的凝聚,成功——在那一刻并成为永恒。”
如果再往回追溯10年,始于2007年的那次毅然决然的大三特批事件,早已如春风细雨般让我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种子扎根
2007年的午后,还在大三的我,一粒种子便在心底根种,立志要考取同济大学的研究生,便向学校提出提前离校备考。学校从未有过这样的先例,断然拒绝。固执的我一遍遍地去校长室门口求他批准。经过十一次软磨硬泡,校长终于妥协。这份“特批文件”我仍保留至今。
二十出头,其实是年轻人最迷茫的时候,朝不保夕,前途渺茫,最想要的,就是站上更大的舞台,成为现在的自己。
当年过30岁的人,回望20岁的自己,大概又都会有这种“当时怎么那么傻”的无奈感叹,之后,确又会有“当时可真好啊”的怀念。
那个时候真的好吗?其实未必,也许青春只有在回望的时候才是最好。拥有青春的年轻人,大都心怀不安,画纸还是白的,未来还是远的,我想要的一切,时间会给我吗?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彷徨而又美好的不确定,我才拥有只属于那个年纪的勇气和无畏,不问前程,不留退路,迫切地想将不确定变成确定。那个时候身上最好的,就是不管不顾的冲动么!
当我第一次来到上海,看到同济大学矗立的校门,那股归属感是异乡人难得的情深。 2013年由于校方要求,权衡再三,毅然关闭了自己刚成立不久的公司,全职加入同济大学房地产行业校友会,开启了全身心服务校友的一段公益旅程,终身难忘!
MBA的课程里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互相服务精神,不管学员的社会地位和财富,每一位都是同学,没有例外,谁服务的次数多,谁将获得更多,企图孤芳自赏,拒人于千里之外的人将会很快被孤立起来。工作中,逐渐对同舟共济的同济精神理解日深,同时也意识到了众筹的巨大威力与价值。
由于工作性质,我可以接触到很多地产界精英人士以及在地产行业创业的年轻人。有着相同创业经历的我,能深切体会到地产行业创业者的艰辛。常言道:“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在这个古老而又传统的行业里却恰恰相反:再优秀的技术产品,如果没有供应链各环节认可,推向市场是十分困难的。
最早的初衷,更希望的是通过这个平台,看能不能做一些改变当前现状的事。人这一辈子,太短。不管你多牛, 迟早都会被更年轻的牛人代替,众筹则可以提供一个很好挖掘牛人的机制和土壤。
筑+就从最初的想做一个不一样的创业服务平台启航。我们知道房地产及相关产业涉及国民经济的30多个行业70多个产业,从业人员在8000万左右,涉及的范围非常广。
近年来,房地产行业的震荡调整,迫使行业和从业人员面临转型创新。转型的压力和阵痛不可避免:部分知名设计院在2015年的裁员达到了50%,一些私营设计院更是面临倒闭的危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地产行业在拥抱“互联网+”时的“后知后觉”。而我们,就是要打破这个局面。
于是我开始反思,如何让中国好技术好产品发挥它们应有的价值。花了近一年的时间,从北京到深圳,从上海到湖北,一家家地游说行业翘楚的大佬们加入。终于,筑+在成功募集了300万资金后诞生了,这一次我想用市场的力量继续去帮助别人,筑+众创空间诞生了!
探索期:和忙碌与焦虑和平共处
2015年跨年夜的前一夜,因为筑+众创空间的活动忙到到凌晨。第二天,还是照常出现在公司,因为要确认和员工配合第二天的细则。公司一旦做实体经营,在人力有限的情况下,任何一件事情都能够自己撸着袖子上。
焦虑,成了创业以后的主旋律。每天凌晨两点到早上六点, 除了这四个小时几乎都是醒着的。对于创业者来说,兴奋都只是一瞬的事情,其实已经习惯了长期的焦虑,“创业本身就是一段充满焦虑的旅程,每个阶段为不同的事情焦虑。”
对我来说,已经学会如何和忙碌、焦虑和平共处。前期业务都在起步期,却又刚好赶上父亲住院。无奈之下,只能召集合伙人线上讨论各类事宜及可行方案PPT。待父亲病情稍微好转,这种连轴转的日子不又给续上了……
在筑+二楼会议室的窗户对面,就是同济大学。公司创办初期,母校的身影常伴左右,这就是为什么那句标语“筑+源于同济大学”的衍生。
为了扶持初期创业者,我们把筑+众创空间中划出很大一部分面积,以筑+Café作为一个智库、资源库和人才库的线下载体,除了为初创者提供了免费流动办公位,还会定期举办一些创业者沙龙及与投资人互动活动。这样做就是要尽一切可能,为创业者打造一个交流、办公以及合作的空间。
我一直相信,这将是吸引创业团队入驻的“金钥匙”。不仅如此,还给为众筹的股东们排了一个“出勤表”:无论多忙,筑+的股东都必须每年至少一次地出现在咖啡馆里,参与创业者们的路演或交流活动,让创业者和投资人之间的距离更加拉近。
第二步:快速调整,活下去就是成功
如果有后人回顾这十几年来创投行业的潮起潮落,2016年一定是值得被反复标注和让人警醒的一年。对创业跃跃欲试的人正在减少,而已经创业的人也不好过。要不是焦虑“账上就快没钱了”,要不就是现金流吃紧,仅够支撑未来六个月公司的运营,另外一部分创业者卡在了青黄不接的当口,“现金流相当紧张,等待新融资到位”。
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2015年12月31日,筑+仅成立79天就内部孵化出筑+资本,正式宣布完成对首个项目——鲁班软件的投资。筑+资本完成首个项目的投资仅用1周。其背后的逻辑正是『筑+』所提倡的“中国式众筹”的核心理念“筹人、筹智、筹资”,以及熟人圈众筹,高信任度。
如何在熟人圈中用众筹来帮助创新型项目?这是一大难点。
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首先都会要求项目创始人至少找到五个朋友愿意个人投资他,然后筑+会再帮助项目创始人找到五个以上愿意投资的行业大咖一起来领投,有了上面两层熟人圈的“风控”,最后才会把项目公开到平台熟人圈中进行众筹。除此以外,所有的投资人均优先考虑以个人名义投资,并强调同股同筹等细化规则。
筑+众创空间最开始在我眼里设计的是一个社交平台,通过社群来联络平台的人际关系,让大家产生彼此信任的基础,同时获得人脉、知识以及其它方面的需求。
而筑+资本,则是一个真正将『筑+』这个专注房地产及相关产业转型创新的众创空间以及『筑+』所提倡的中国式众筹“筹人、筹智、筹资”的核心理念落到实处的载体。在此叠加的基础上,提供结构化投资解决方案,为不同项目匹配不同资源型LP;第二,通过熟人圈众筹,实现投资人、地产人、创业者和基金决策人四位一体。
创业项目就像一手带大的孩子,看着它一天天的茁壮成长,溢满心中的都是欣慰。在2016年8月30日,筑+获评上海市众创空间,2017年5月24日,获母校同济大学EFG基金投资。2017年12月,获评国家众创空间。
没有人可以给出一个总结,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这段风雨兼程的经历对他们来说都意味着什么,每一个人都会得出他自己的答案。
第三步:认准方向,火力全开——让建筑装上智慧的大脑
时间延伸到2017年,中国智能建造经过20年的发展,如今的建造方式早已今非昔比。以往设计师与施工方只能通过二维图纸才能展现的建筑,现在通过BIM绘图技术,就能输出施工所需的精度极高的三维图纸。
BIM是建筑业的大数据,大数据不是目的,数据是为管理服务的,楼宇的管理分为项目建设过程中和项目运维两个阶段,而BIM最大的价值在于项目运维阶段的管理,所以基于BIM的智慧运维管理平台也就应运而生。
让建筑装上智慧的大脑!筑+借助筑+资本对建筑行业的大量项目案例的研究,从早期的众创空间作为出发点,到以构筑万物互联的智慧城市作为愿景(目标),以构筑便捷的生活空间为使命。
感悟
我觉得现在所实现的与当初设想的目标不太一样,但每一步调整距离目标却更近了。因为人生本就是不断修正的。在这个旅程里,慢慢地修正了自己很多的想法,才达到自己现在的状态,这些都是人生的经历与美好。
前赴后继的创业者们,用时间和精力构筑起了新的商业世界。如果没有当时的多一点坚持,我们甚至很难想象现在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有时会忍不住去思考,如果再来一次,会不会愿意放弃以前的友情、工作以及遇到的一切。答案是否定的。很多人以为穿越回去就可以改变现实,就可以开始新的人生。但其实重新开始,大概也还是会做一样的选择,是一样的结局。因为对我来说,所有的点滴都成为了我不愿意割舍的一部分。
就像罗斯福的那句话,「荣耀属于那些亲自置身战场的勇者,他们灰头土脸、血污满溅却依旧在奋勇搏杀,他们历经坎坷、一错再错却仍然没有放弃努力,他们满怀热忱,全力以赴,最终迎接他们的可能是辉煌的战果,也可能是糟糕的落败,但至少,他们曾经骄傲地放手一搏」。
曼同,今天是你人生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爸爸在这里想和你分享我最喜欢的一段文字,也与所有的同二代分享:
“并不是每一段经历都有清晰的印记,儿时的梦想就像田野的绿地——广阔无边!当所有的汗水和努力汇成了转瞬即逝的凝聚,成功,在那一刻并成为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