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9年·初冬
1999年的那个冬天,比以往的冬天来得更冷一些,湿冷的风从窗缝挤进同济硕士研究生宿舍里,高文忠一边搓手取暖一边认真翻阅着MBA学习资料。作为一个习惯了暖气的北方人,他每天长时间的课后读书学习都冻得直打哆嗦,但内心却是火热的,因为他的梦想,要从在这里的学习中,脚踏实地地启航了。
从老家山东枣庄建设银行辞职,只身来到同济大学攻读MBA,高文忠的这一举动并非形势所迫。事实上,在决定来上海学习前,高文忠在建行的工作可谓是人人羡慕。在建行工作的平静日子里,他潜心钻研与工作相关的工程造价和资产评估专业知识,并考出了专业资格证书,成为行里的业务骨干。亲朋好友们都说他放弃高福利的稳定工作“太傻”,但高文忠不愿就这样四平八稳、贪享安逸的生活下去,他在工作中发现企业有进行贷款做抵押物价值评估的需求,结合评估业、金融业、宏观大环境综合分析,敏锐地意识到,资产评估会是个新兴的高端行业。他认真为自己的人生做了一次规划,并分析了北京、上海、广州的城市特点和发展趋势,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职到同济大学攻读MBA。这是他“上海梦”的起点。

2016年·初冬
2016年的这个冬天,时过“冬至”,仍然阳光暖暖。
高文忠以资产评估行业第一品牌——中企华资产评估公司副总裁的身份参与东北某特大型企业集团破产重整评估项目投标,凭借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方案,以近乎满票的高得票率中标,远超其他几家同样是资产评估行业佼佼者的竞争对手。在资产评估的部分细分领域中,他的名字意味着专业与权威。
刚刚结束的中企华资产评估公司年会上,高文忠获得了总公司的表彰。他创建并管理的上海分公司2016年经营业绩在近20家分公司中名列榜首。

回顾过去
高文忠当年自信又坚定,却不被众人所看好的一番“折腾”,已然成为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关键转折点。

扎实功底,树立威望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MBA在读期间,高文忠开始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一天,他在《解放日报》上看到一则房地产估价师的招聘启事,便投递了简历并很快获得了面试机会。这得益于他在建行工作期间,通过不断学习所获得的中国注册资产评估师、中国注册房地产估价师、中国注册造价工程师、中国注册监理工程师等四个含金量颇高的专业资格证书。
面试中,一开始面试官质疑他对上海房地产市场了解不足,他自信地回答说:“我的专业功底很扎实,不出半年就能熟悉上海房地产市场。”随后在专业知识考核环节中他对答如流,展现出扎实的专业功底,顺利被公司录用。后来,他加入上海最早开办的五家房地产估价机构之一,凭借山东人的忠厚直爽、勤奋好学和吃苦耐劳精神,很快在工作中脱颖而出,从一个普通评估师做到了总评估师,并引起了同行的关注。

“年轻人一定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
高文忠如是强调。
他办公室布置得简洁大方,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整面墙的书架,书架上摆满了金融、经济、法律和资产评估等专业书籍,不少书籍都留下了反复翻阅的痕迹。直到今天,他始终本着不断学习、提升自我的心态,保持自身对于专业知识前沿的敏感性。
高文忠此后的经历再一次印证了扎实功底的重要性。他职业生涯的下一个目标是实现从单一房地产评估向企业整体评估的跨越。这是一家国内资产评估界排名前三的大型资产评估公司,在与公司负责人的面谈中,高文忠以自己扎实的专业功底、超强的学习能力、对评估业务的深入思考和深刻认识打动了公司负责人,成功地“推销”了自己。进入新的公司后,他如海绵吸水一般汲取专业知识,迅速深入到更加全面的评估领域——企业改制、重组、上市、股权转让、并购等等,融入到更多的重大评估项目中,逐渐成长为资产评估行业的高端人才。

“在某些领域,高文忠三个字就是权威”
一位长期合作的客户这样评价他。
“权威”这两个字意味着自身的专业、同业的敬重和客户的信任。
2002年,武汉航空公司重组评估项目启动,这是国内航空业第一个重大资产重组项目,在航空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航空业属于资金、风险和技术密集型行业,飞机、航材金额巨大、专业技术性强,如何合理评估具有较大难度。
高文忠凭借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出色的沟通协调能力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带领团队历经一年最终圆满完成了该项目。这个项目让高文忠在行业中树立了威望。
此后,他先后负责了一批国内航空业的重大重组或转让项目——武汉航空、西北航空、云南航空、东方航空、甘肃航空、中国国航等等,几乎参与了中国民航业所有重大资产重组的评估工作,奠定了其在航空业评估领域无可争议的权威地位,并获聘为国务院国资委航空业资产评估专家组的成员,参与航空业大型评估项目的审核工作。

收获满满
回忆起在同济大学MBA学习的日子,高文忠表示收获满满,“汲取了新鲜、专业的知识,交到许多朋友,以及能够和比自己聪明的人一起学习。”

找准定位,破解难题
不可能的任务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2006年加入中企华评估公司,是高文忠人生的第二个关键转折点。上海的资产评估业务市场因为历史的原因,主要由本地评估机构占据,总公司在北京的中企华评估公司虽为行业翘楚,但本地化进程不算顺利,很难在上海打开局面。
2006年,高文忠受董事长重托,筹划为中企华创办上海分公司。当时他所面临的是“三无一有”的状况,三无:无市场、无资金、无人员,一有:总公司的信任和任命。对于旁人来说,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高文忠没有退缩,深思熟虑后,积极稳健地铺开了自己的摊子。
创业之初,没有人员,就秉承兵贵精不贵多的原则,招聘了一位退休老教授,曾受上海国资委培训中心聘请连续10年为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培训授课,任上海市价格鉴证中心专家组成员,具有丰富的评估经验;一位同济大学的师弟,具有注册会计师专业资格和财务工作背景;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复旦大学高材生,已在其他评估公司实习了一年时间。人数虽少,老中青搭配合理、专业互补且各个都能独当一面。没有资金,连工资都发不起,就向亲戚借钱来周转。
最棘手的是,没有市场怎么办?高文忠的秘诀是找准定位,因地制宜。经过反复思考,他发现外地评估机构迟迟无法打开上海市场的原因,是寄希望于通过低价竞争策略与本地评估机构一较长短、争取业务,但长期单纯拼价格无法支持机构正常运营和发展;而本地机构凭借与客户的长期合作和历史积淀的资金,采用更低的价格竞争毫无压力。跳出这个思路,考虑到中企华公司是国内资产评估行业的第一品牌,高文忠认真分析了上海分公司的优势和劣势、机遇和风险,最终确定了以特大型或大型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和外资公司为主要市场方向、以优质专业的服务使客户由认识到信任到信赖的分公司战略,并以自己所精通的航空业为切入口,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及真诚的态度,逐渐在上海的资产评估行业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比别人领先一小步
在此后的公司发展中,高文忠坚持定位准确的原则,不断把握行业发展方向,及时调整上海分公司的市场定位。几年前,中国企业刚刚开始尝试着“走出去”,他把握先机,勇于创新,投入专业力量研究论证项目方案,分析海外评估的重点和难点,开启海外并购资产评估业务,不断总结、不断提高。随着近年来国内制造业的发展以及传统制造业升级带来的产业结构转型,他洞察到这一趋势必将带来一批传统企业的破产重整,组织专业团队研究评估方法,规范操作流程,逐步开展破产重整业务。面对这一系列的变化,跟随他多年的资深业务骨干都不敢相信公司可以接下这样的业务。可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他一手建立的中企华上海分公司,以不断创新的魄力和专业高端的服务,如今在海外并购与破产重整评估细分领域牢牢占据着领先地位。

真诚待人,反哺母校
真诚待人
在为人处世方面,高文忠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生成功的一半。”他所指的“关系”并非“酒桌文化”、“礼尚往来”,而是“真诚待人”。

希望自己善意的举动能够帮助他人成功
中企华上海分公司坐落在离同济大学1公里左右的一幢办公楼里。在这里,员工们经常看到高文忠与同济大学的学子们促膝长谈。他喜欢与同济校友们聊天,并会邀请学子们来公司实习等,希望自己的善意举动能够帮助他人成功。
蓝蚂蚁俱乐部
除了扮演“人生导师”的角色之外,高文忠通过大力支持同济校友活动感恩母校。2013年6月2日,同济大学MBA校友企业家联谊会(蓝蚂蚁俱乐部)成立,高文忠被选举为联谊会第一届理事长,为搭建一个高质量的校友平台献计献策、添砖加瓦,是同济MBA校友的灵魂人物。

同济MBA中企华杯管理案例大赛
前不久,高文忠赞助的"同济大学MBA2016年‘中企华杯’管理案例大赛"圆满落幕。高文忠希望通过此类活动,帮助同济MBA学子提升分析决策能力,构建成熟商业思维,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未完待续
高文忠最后表示,同济MBA给自己带来思维的开拓和丰富的资源,自己怀着真诚和感恩的心回馈母校。
他勉励同济在读和即将就读同济MBA的学子们:管理并没有定式,而是一门艺术。MBA的同学应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相比于一招一式,思维和理念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