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首页 > 师资学术 > 学术新知 > 正文

【经济日报】从共享单车看分享经济 | 乱与治:从共享走向共治共赢

2017年04月12日 13:16  点击:[]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张 双

忽如一夜春风来,共享单车成为经济生活的一抹亮色。小橙车、小黄车、小蓝车、小绿车、小红车……彩虹般的色彩装点了街巷,共享单车便利了短途出行,普及了绿色交通理念,也搅动了资本市场的一池春水。车辆投入数量井喷式增长,消费者参与热情高涨,当狂飙突进的单车遇上相对滞后的管理服务,一些问题和乱象随之产生,当前的舆论槽点主要集中在车、钱、人三个方面。

车的问题,主要是乱停乱放和毁损严重。乱停乱放、堆积占道影响公共秩序,加私锁、刮车号、拆脚蹬、卸车座、扎轮胎……各种恶意毁损加剧了找车难度,影响了用户体验,由于诚信体系缺失,车辆遭遇破坏后也很难追责。

钱的问题,主要是用户资金安全风险。共享单车企业数量猛增、规模扩大,用户押金和预付金沉淀成了巨大的“资金池”。这些钱去哪了、怎么管,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充值容易退费难、二维码诈骗等问题,也是资金安全隐患。

人的问题,主要是骑行安全堪忧。上海不满12岁男孩骑行共享单车与汽车相撞身亡的事件引发热议,由于共享单车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如何确保车况安全、限定骑行人年龄、用户保险保障、谁为事故担责理赔等问题,迫切需要回答。

车、钱、人的问题,说到底就是服务、资金和用户的问题,这是各类分享经济面临的共性问题。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分享经济的颠覆式创新,把传统的拥有、产权等观念转变为使用、信任与合作。这种转变冲击着现有社会的角色与秩序,放大了认识不统一、制度不适应、保障不健全、信用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因为共享单车这两年发展迅猛、社会关注度高,一些共性的问题或乱象,在这个领域更快速、更密集、更强烈地暴露出来了。

与其调侃共享单车是国民素质的“照妖镜”,坐看冷笑话,我们不如将其视为分享经济的“放大镜”,多想想该怎么解决。作为长期关注共享单车和分享经济领域的专家,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认为,作为公共出行模式的创新,共享单车不可能一出生就尽善尽美,有问题是正常的,批评和质疑也很正常,分享经济也是如此。共享、共治、共赢,是共享单车发展的三部曲。共享单车的问世,初步实现了共享,现阶段只有解决好共治问题,才能真正走向共赢。而要实现共治,首先必须明确共享单车的定位和属性。

诸大建认为,共享单车应定位于“为市场提供公共出行服务”。公共出行的整体效果有赖于共享的交通工具和共享的交通空间。

作为市场主体,共享单车提供了更有效率、技术创新的交通工具,用市场的办法解决了政府多年解决不好的问题。而在营造管理共享空间方面,政府应当主动作为。发展分享经济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总用老套路来应对新事物,就会被动、僵硬乃至对抗,只有积极转变思路、探索新路,才能以共治优化共享、实现共赢。

把好事办好,考验多方智慧和能力。就共享单车来说,从政府角度,应尽快出台有关管理细则或指导意见,同时推进城市慢行交通工具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北京、南京、深圳、成都等地都已出台规范共享单车发展的有关意见,北京市规划了第一条“自行车高速路”,还将加速建设自行车专用道,上海城市总体规划中则将2040年绿色交通出行比重目标设为85%。从企业角度,应严格单车质量标准,提升其耐用性和智能化水平,明确并公示押金、余额等资金的监管方式、使用途径和退还流程,畅通投诉渠道,保障权益受损赔偿合理,确保用户信息安全等。多家共享单车正在探索信用惩戒模式,把个人信用积分和租车费用挂钩,规范用车行为。从消费者角度,则应提倡文明用车、安全骑行、共护共享。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和引导分享经济发展,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便利人民群众生活。”其实,无论是对共享单车还是对分享经济的其他领域,都应本着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原则予以支持和引导,加快构建新的政策环境、监管规则和保障体系,打通关节,疏通堵点,破除阻力,让新生事物健康成长,让创新链条更加顺畅,让社会活力充分释放。

转自经济日报:http://paper.ce.cn/jjrb/html/2017-04/11/content_330673.htm


上一条:程名望:尽情享受财富不是先富起来的“初心” 下一条:凤凰新闻:国际认证助推同济经管学院管理学硕士国际排名持续提升

关闭